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

那乾脆把G1當成無線基地台, 分享3G網路給我桌機+Notebook+路人使用

簡介:

有時候只用G1上網是不夠的(....像是要轉帳啦), 既然G1可以有wifi, 我又辦了台灣大哥大3G上網699吃到飽;

那乾脆把G1當成無線基地台, 分享3G網路給我桌機+Notebook+路人使用

必備:

G1有ROOT權限
不排斥Linux指令
參考資料來源:

iptables (tether without proxy)

安裝方法:

下載必備程式: http://www.eientei.com/g1adhoc.zip
把檔案放到sdcard下面
接下來telnet到你G1, 執行以下指令
# cd /sdcard
# unzip g1adhoc.zip
# mkdir /data/local/
# mkdir /data/local/bin
# cp iptables /data/local/bin/
# cp dnsmasq /data/local/bin/
# chmod 755 /data/local/bin/iptables
# chmod 755 /data/local/bin/dnsmasq
# cp dnsmasq.conf /data/local/
# cp tiwlan.ini /data/local/
# mount -oremount,rw /dev/block/mtdblock3 /system
# cp adhoc.sh /system/bin/tether
# chmod 755 /system/bin/tether
如何開啟/關閉:

# su (切換成root身分)

# tether start (把網路打開囉)

# tether stop (把網路關閉囉)

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

剖析RedHat Linux中三个重要内核文件

剖析RedHat Linux中三个重要内核文件
作者:mynix 来源:www.linux.org (2007-02-08 13:46:41)

  在网络中,不少服务器采用的是Linux系统。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的性能,可能需要根据特定的硬件及需求重新编译Linux内核。编译Linux内核,需要根据规定的步骤进行,编译内核过程中涉及到几个重要的文件。比如对于RedHat Linux,在/boot目录下有一些与Linux内核有关的文件,进入/boot执行:ls –l。编译过RedHat Linux内核的人对其中的System.map 、vmlinuz、initrd-2.4.7-10.img印象可能比较深刻,因为编译内核过程中涉及到这些文件的建立等操作。那么这几个文件是怎么产生的?又有什么作用呢?本文对此做些介绍。

  一、vmlinuz

  vmlinuz是可引导的、压缩的内核。“vm”代表“Virtual Memory”。Linux 支持虚拟内存,不像老的操作系统比如DOS有640KB内存的限制。Linux能够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,因此得名“vm”。vmlinuz是可执行的Linux内核,它位于/boot/vmlinuz,它一般是一个软链接。

  vmlinuz的建立有两种方式。一是编译内核时通过“make zImage”创建,然后通过:“cp /usr/src/linux-2.4/arch/i386/linux/boot/zImage /boot/vmlinuz”产生。zImage适用于小内核的情况,它的存在是为了向后的兼容性。二是内核编译时通过命令make bzImage创建,然后通过:“cp /usr/src/linux-2.4/arch/i386/linux/boot/bzImage /boot/vmlinuz”产生。bzImage是压缩的内核映像,需要注意,bzImage不是用bzip2压缩的,bzImage中的bz容易引起误解,bz表示“big zImage”。 bzImage中的b是“big”意思。

  zImage(vmlinuz)和bzImage(vmlinuz)都是用gzip压缩的。它们不仅是一个压缩文件,而且在这两个文件的开头部分内嵌有gzip解压缩代码。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或 gzip –dc解包vmlinuz。

  内核文件中包含一个微型的gzip用于解压缩内核并引导它。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,老的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(第一个640K),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(1M以上)。如果内核比较小,那么可以采用zImage 或bzImage之一,两种方式引导的系统运行时是相同的。大的内核采用bzImage,不能采用zImage。

  vmlinux是未压缩的内核,vmlinuz是vmlinux的压缩文件。

  二、initrd-x.x.x.img

  initrd是“initial ramdisk”的简写。initrd一般被用来临时的引导硬件到实际内核vmlinuz能够接管并继续引导的状态。initrd-2.4.7- 10.img主要是用于加载ext3等文件系统及scsi设备的驱动。比如,使用的是scsi硬盘,而内核vmlinuz中并没有这个scsi硬件的驱动,那么在装入scsi模块之前,内核不能加载根文件系统,但scsi模块存储在根文件系统的/lib/modules下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可以引导一个能够读实际内核的initrd内核并用initrd修正scsi引导问题。initrd-2.4.7-10.img是用gzip压缩的文件。

  linuxrc这个脚本initrd 实现加载一些模块和安装文件系统等。 initrd映象文件是使用mkinitrd创建的。mkinitrd实用程序能够创建initrd映象文件。这个命令是RedHat专有的。其它 Linux发行版或许有相应的命令。这是个很方便的实用程序。具体情况请看帮助:man mkinitrd。

  三、 System.map

  System.map是一个特定内核的内核符号表。它是你当前运行的内核的System.map的链接。

  内核符号表是怎么创建的呢? System.map是由“nm vmlinux”产生并且不相关的符号被滤出。对于本文中的例子,编译内核时,System.map创建在/usr/src/linux-2.4/System.map。像下面这样:

  nm /boot/vmlinux-2.4.7-10 > System.map

  下面几行来自/usr/src/linux-2.4/Makefile:

  nm vmlinux | grep -v '\(compiled\)\|\(\.o$$\)\|

  \( [aUw] \)\|\(\.\.ng$$\)\|\(LASH[RL]DI\)' | sort > System.map

  然后复制到/boot:

  cp /usr/src/linux/System.map /boot/System.map-2.4.7-10

  在进行程序设计时,会命名一些变量名或函数名之类的符号。Linux内核是一个很复杂的代码块,有许许多多的全局符号。

  Linux内核不使用符号名,而是通过变量或函数的地址来识别变量或函数名。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符号,而是像c0343f20这样引用这个变量。

  对于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,更喜欢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名字,而不喜欢像c0343f20这样的名字。内核主要是用c写的,所以编译器/连接器允许我们编码时使用符号名,当内核运行时使用地址。

  然而,在有的情况下,我们需要知道符号的地址,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对应的符号。这由符号表来完成,符号表是所有符号连同它们的地址的列表。变量名checkCPUtype在内核地址c01000a5。

  Linux 符号表使用到2个文件:

  /proc/ksyms

  System.map

  /proc/ksyms是一个 “proc file”,在内核引导时创建。实际上,它并不真正的是一个文件,它只不过是内核数据的表示,却给人们是一个磁盘文件的假象,这从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出来。然而,System.map是存在于你的文件系统上的实际文件。当你编译一个新内核时,各个符号名的地址要发生变化,你的老的System.map 具有的是错误的符号信息。每次内核编译时产生一个新的System.map,你应当用新的System.map来取代老的System.map。

  虽然内核本身并不真正使用 System.map,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, lsof和ps等软件需要一个正确的System.map。如果你使用错误的或没有System.map,klogd的输出将是不可靠的,这对于排除程序故障会带来困难。没有System.map,你可能会面临一些令人烦恼的提示信息。

  另外少数驱动需要System.map来解析符号,没有为你当前运行的特定内核创建的System.map它们就不能正常工作。

  Linux的内核日志守护进程 klogd为了执行名称-地址解析,klogd需要使用System.map。System.map应当放在使用它的软件能够找到它的地方。执行:man klogd可知,如果没有将System.map作为一个变量的位置给klogd,那么它将按照下面的顺序,在三个地方查找System.map:

  /boot/System.map

  /System.map

  /usr/src/linux/System.map

  System.map也有版本信息,klogd能够智能地查找正确的映象(map)文件。

(http://www.fanqiang.com)

mount sdcard on android emulator

首先必須產生SDCard的image file
mksdcard
ex:mksdcard 1024M sdcard.iso

讓SDCard連到Android Emulator
./emulator -sdcard ~/.android/SDK-1.0/sdcard.iso

透過adb傳收檔案到emulator
adb push
adb pull
ex:
adb push ~/mp3/audio.mp3 /sdcard/audio.mp3

進入emulator的shell
adb shell

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

cross compile GSOAP

#on PC
./configure --host=arm-3d-linux-gnueabi --prefix=/opt/gsoap-arm --with-gnu-ld
make (generating soapcpp2, but with errors)
#on target
cd wsdl
../soapcpp2 -SC -pwsdl -I../import ./wsdl.h
#on PC
make
comment out in ($top_dir)config.h//
#define malloc rpl_malloc


for details
see http://packi.ch/news/view_article.php?id=83